上個月,我終于入職了心儀已久的公司,作為一個新人,滿腦子都是“我要證明自己!我會努力的!”
可是,在忙得幾天,沒空吃午飯的情況后,我滿滿的雞血被榨干了。
每當我叼著包子瘋狂碼字的時候,坐在我旁邊,跟我同時進公司的新人小樂,已經開始煮咖啡了。每當我到截止時間點,被主編催著交稿子的時候,小樂已經戴好U型枕,準備午休了。
由于工作無法按時完成,自己加班就算了,看著整個團隊陪我加班的樣子,我內心充滿了愧疚??粗访刻煸缭缤瓿闪巳蝿?,按時下班的樣子,我決定向她好好請教。
小樂從她的桌上給我遞過來一本書《時間管理7堂課》。
看到書皮上的那一句“讓你擁有更多可支配的時間”,我當時覺得我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。

一、原來牛人和你的差距就這!
書中有一句話讓我非常震撼:“很多時候我們痛苦的根源,來源于事件驅動,而不是時間驅動。”
看到書中的案例,萬達董事長王健林的日程表:

我嘗試對自己的日程表進行精進!
我給自己設了一個小挑戰(zhàn),試試自己能不能在第二天10-12點前完成我第一篇文章。
我神奇得發(fā)現,在有時間截點的督促下,我居然完成了!而上一周我寫一篇文章,可是要花4個多小時。
原來我寫一篇文章,為了心中“一定要寫閱讀量高的文章,證明自己的實力”的目標,所以對標題,框架,素材,內容每一個方面都要求嚴苛。
而有了時間截點以后,我會分配好文章的每一個部分需要花費的時間,比如標題10分鐘,框架20分鐘,文章大概是三段式,每段30分鐘。
這樣平均分配以后,我發(fā)現一旦做到心中有數,效率會有極大提升。
原來以時間為和以事件為中心,根本區(qū)別在于:
以事件為中心的時候,你會對手頭的事情,因為對完美的追求,無限制的投入,導致你無止境的拖延。
以時間為中心的時候,因為有了時間截點的限制,你會把你的時間均勻的分配好,讓自己高效的完成,形成自己的節(jié)奏。

二、向牛人學習,你的一天可以等于別人好幾天!
如果我們也像向牛人一樣,就要像牛人一樣管理時間
以前我的日程表:
1、上午寫1篇文章2、下午寫1篇文章3、6點鐘開會3、晚上分發(fā)文章
根據王健林的行程,調整了我的日程表。下面我就來分享一下,我是如何一步步變得精進的!
(1)第一次改變
把自己的日程表,全部以時間段銜接起來
1、7:00-9:30:起床,洗漱,上班2、9:30-10:00:列框架,找素材,反饋2、10:00-12:00:寫1篇文章3、12:00-12:30:更新文章數據4、12:30-13:30:午餐時間5、13:30-14:00:午休時間6、14:00-15:00:列框架,找素材,反饋7、15:00-17:00:寫1篇文章8、18:00-18:30:開復盤會9、18:30-19:00:分發(fā)文章10、19:00-20:30:下班回家11、20:30-9:00:洗澡12、9:00-10:00:寫工作日報,總結,復盤13、10:00-11:00:看書或者視頻14、11:00:睡覺
一張完整的日程表,需要考慮一天可能發(fā)生的幾乎全部耗費時間的事務,包括吃飯,午休,下班娛樂時間,睡覺。
列出所有需要占用大塊時間的工作、學習、愛好和生活的事項,把這些需要我們響應的時間都放進自己的日程表,而不僅僅是工作安排。
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準確評估本周日程是否真的飽滿,以統(tǒng)籌思維整體安排時間。
在第一次改變以后,我心中對今天每個時間段要做什么,有一個非常清晰的思路和安排,工作效率獲得了極大提升,終于能按時完成工作了!

(2)第二次改變
為不確定的時間,安排預留時間
因為每天難免會有一些突發(fā)的事情發(fā)生,所以如果我的某個事件需要花更多的時間,我會多分一點時間給它。
盡量要所有的事項都納入日程表里,因為通過某種確定性,對抗不確定性,這是最好的辦法。
第二次改變,日程表的內容和我個人的流程磨合得更好了,可以提前一個小時就完成工作,還預留了1個小時,寫日報和復盤。
(3)第三次改變
根據實際情況,精進個人日程表
我的工作有時候不是寫文章,有臨時的任務,有時候還要做運營,這個時候日程表需要根據實際情況,實時動態(tài)更新。
比如晚上的安排是出去逛街,而不是在家看書,需要給我的日程變預留換備選項的可能。
在第三次精進以后,我個人已經靈活掌握了日程管理,再也不用被時間追著跑。
看著書里的內容,剛開始我也不太懂,當我自己親身實踐以后,發(fā)現真的有效果。
我以前就是一個寫文章要花接近半天的人,現在掐了時間點以后,沒想到也可以完成!
做一件事情,完成比完美重要!

三、有完成,才有完美的可能
后來我把喜訊,分享給我的同事小樂。
小樂笑道:“這就是職場人的基本要求:完美大于完美!想要高效的完成,設置截止時間點非常必要。即使你沒有完成,也可以及時反饋自己的情況,讓同事知道你的進度,大家可以協助你,加速完成。有完成,才有完美的可能。”
小樂的一番話,讓我想到,知名考研輔導老師何凱文說,完成,優(yōu)先于完美。
優(yōu)秀的人和普通人之間,最大的區(qū)別就是,普通人永遠都在追求完美。而優(yōu)秀的人,一定是先追求完成。
人和人的差距其實很小,關鍵就在于行動力。
而行動力并不取決于一個人有多聰明,有多少技巧,而在于他堅持了多久。
作為過來人,我深知對自己的挑剔是一件好事,但過度挑剔有時候就成為了壞事。
力求完美,精益求精可以是我們工作和學習進步的動力,和高要求的標準。可是拿捏不好,這種完美主義,是進步和蛻變道路上的阻礙:
口語訓練,多次的發(fā)音不準,說著說著就放棄了;
寫作學習,寫出連自己都沒閱讀欲望的文章,寫著寫著也就泄氣了;
社群學習,看著別人把作業(yè)完成得漂亮出彩,覺得自己不可能做到,于是連做都不做了;
有些人會覺得這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現,但是經常參與社群學習的我發(fā)現,有很大一部分人,是因為覺得自己不可能做得完美,而放棄了“完成”這件事情。
他們忘記了,完美來源于一次一次地完成,在每一次完成中一點點成長,才能逐步成為那個完美的自己。
我們每個人都該給自己一定得“容錯率”。
允許自己去錯,允許自己一開始很失敗,因為那是你走向成功的機會。一開始就不允許自己犯錯,那只能什么都別做了。
我們要記住:完成是完美的必經之路!不完成,永遠沒有完美。
四、寫在最后
我只是做了一個小小的日程表調整,沒想到工作的效率提升了幾倍!
有時候,一個工作方法的改變,就能讓你事半功倍!
如果你有拖延、效率低下、不知道如何利用碎片時間、無法平衡自己的工作與生活...或者也有像我一樣,關于時間的困擾,建議你讀一讀秋葉大叔的《時間管理7堂課》!
讓自己和牛人一樣,讓你的一天等于別人好幾天!



